此地此人
嘶,按西方标准的封建制度似乎在秦代就终结了。
而且明清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了吧,如果没有西方的干预......难料
只要帝制存在,只要思想风气存在,封建制度就不会终结,不要说秦了,近现代袁世凯第一时间想的都是“重登皇位”,人民饱受欺压的状况即便是近现代也没有好转,直到现代。如今,人民生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的萌芽有一定因素是西方的影响,在一般时期清的观念与制度牢固无比,但是特殊时期的资本入侵,与清的二者产生激烈碰撞,其后产生的才是一系列变革。
明的萌芽说是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在那个时候的角度上看,那也是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象征。明时依然遵循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出现的象征,这是我们现在去看其“像萌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只是社会资源循环的必要环节。自然经济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无法完全满足,所以促使下的商品经济、手工业经济出现苗头也是情有可原。
但明的萌芽说是萌芽,更像是封建制度发展至深,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结果,以下是引例:
“富农购买破产农民的土地,或租用地主的土地,使用雇佣工人,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富农使用农业雇工,专营搬运稻谷、石头、砍伐竹木、种植蓝靛树木、烧砖瓦木炭、锯木制板、制糖造纸等生产经营活动,后来进而发展为租地农,又称"租地农场主".例如,明代后期,浙江山区的寮主(承租山地者)专门经营蓝靛,寮主向山主(山地出租者)租山经营蓝靛,按约定向地主或山主交纳地租。寮主为了牟取利润,雇佣贫民(又称菁民)种植蓝靛,剥削贫民剩余劳动。这样,在农业中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他像资本制度中,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但同时,大地主对农民的统治依然牢固,有的富农逐渐转为地主,而有破产的地主、富农逐渐变回农民,这也只是封建制度内部的循环。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常说的过度阶段,从正常的制度发展理论上讲,这里其实是一个待转折点,如果在那个时候真的有人可总结出资本主义方向,有了阶级纲领,他真的有可能挑起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碰撞。
所以我们常说,我国社会制度的发展是极其曲折极其复杂的。
但从结论上说,明时的这一点似是非似的萌芽终归是被压住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社会底层的原始积累极其缓慢,这无法达到“资产阶级的初步要进行的原始积累”的要求,所以难以成功。
从我们的理论说,封建制度总有一天会被打破,资本主义或者类似甚至超过资本主义的制度总有一天会到来,但这一切总归需要诱因,如果现代制度起源于我国,我们失去了这个得到诱因的机会而是变成了自己变成诱因,这无疑会加长“等待的时间”。
★ 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