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墨家十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新墨家十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环保、非命、节欲、顺势、唯物
予先些时候曾于站长讨论我历史哲学区之发展问题,
予问曰:”活动不彰,何故?“答曰:”概诸人无暇而著文,但有时阅文之闲。“就是问活动为什么没人,站长说大家有空看文章,没空写文章。
又问:”未来之向何?“默然良久,答曰:”造言而生势。“就是问未来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站长说制作话题炒热气氛。
予反复思之,以为当讲学于此辩论于众而求史哲之兴。想了半天还是自己从这里发帖子实在。
故于此转文一篇,以作论坛墨兴运之始。所以转载了一篇文章作为墨家发复兴运动的开始。
新墨学如何可能?
(《哲学动态》1997年第12期)
张斌峰 (湖北大学政治行政学院430062)
张晓芒 (山西教育出版社030012)
目前新儒学的研究正全面展开,新道家的研究亦初见端绪,惟独墨学思想的创发尚少有人问津。而传统学术中,过于偏向儒学、新儒学、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墨学在先秦以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缺乏轴心地位,未能得到封建政治的重视与强化,曾一度中绝。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断裂并不意味其价值的长久失落,墨学在上一个世纪末的第一次“复兴”便是一个明证。那么墨学能否再次复兴而走上“显学”的地位呢?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因为在新世界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必须依赖于对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和寻求对传统的超越。一个基于传统而又突破传统的时代也就是文明大发展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现时代来看,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构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确立,还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的现实价值层上,抑或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墨学,墨家学说在建立新的全球社会时,将会比儒学和道家之学可能提供得更多。可见新墨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在肯定儒学、道家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以开放、平等的心灵,超越门户之见的狭隘偏蔽的文化山头主义,实现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精神背景中,把墨学作为一种复合的思想类型,融入多元化的思考格局之中,使之与其它诸子百家,乃至世界哲学和各种文化学说的积极对话中,并面向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所遭遇的普遍性问题来阐释墨家的智慧,才能使墨学得到真正具有现代性和建设性的理解和继承。
墨学的现状之所以不能与儒学与新儒学的研究相提并论,主要的历史原因是,墨学未曾受到封建专制的注重与强化;近代墨学复兴也终归是在借西方文化模式来“翻新”墨学;而当代墨学研究从总体上未能突破文字校勘、校注、白话今译和分类述学,而固守于“传统汉学”的老路。然而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切莫以“文章”、“考证”抑压义理,当然治义理也当在其它两者之间求一致与平衡,又能在此之上,以各种不同的理论来观照,不盲目排斥其他理论,容忍并能提倡从新视角、新思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建本:文化的全观与深层透视
(1)对墨学作结构上的解析与整体全观对墨学的结构解析,这是新世纪到来之际,重新整合传统文化的结构的迫切需要;它当是多层次的、立体的。它着眼于探究作为精神文化形态的墨学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墨家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学说的意义解析而弄清其原意、文字意义、精神意义。这样,我们在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实现墨学参入文化的创新与再建。具体言之,它就是把墨学作为一个客观整体的文化形态而探究其内在的结构及其联系。在墨学得以产生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及其相互作用的背景中,从当今业已具备的、更高的视角与层面上俯视墨学的产生、形成与兴衰,在更为准确的历史坐标中,确立墨学的思想观念与学说的内在结构与联系;在传统文化总体中对墨学加以解析与定位。
在学术界中,作为传统的心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文化三家互补的统一体为主干,这种“主体”文化均属境界文化,或属于主观形态文化,而忽略了主观的客观化、规范化、程式化。这一忽略正是中国文化没有形成近代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因素。显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的这种偏失,并不是中国先秦的原始文化形态的先天就有的缺陷。相反,墨家(和名家)都格外地重视、追求超越主观东西的客观“法仪”的思想(工具理性思想),探究思维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原则;墨家的“兼爱”、“尚同”和“尚贤”的人本、博爱与平等民主观念以及《墨经》等各篇中的科学概念、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没有发展,反遭到排斥、冷落,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结构的一大缺陷。因此,墨家的平等、重智观念本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
(2)对《墨子》作意义解释《墨子》是以古代的语言符号为工具而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去表达的。其文本中蕴涵着其原意(作者)、文字意和精神意。所谓原意是作者最初试图借助语言符号所要表现的真实意义;文字意就是仅仅通过语言符号所展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意义,精神意则是潜存于文字意中可以引申、发挥的意义。
在对进行这三个层次的意义解析过程中,还要对之进行意义的鉴别,即从作为各种意义的符号体中,去粗取精,去莠存优,阐发、引申、转化那些有益于现代化的意义。如《墨子》之“兼相爱,交相利”之命题就可以在此意义诠解:
①作者意。它是墨子基于“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而提出的,要求贵族统治者将普通民众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去相爱的政治与理想命题,这一命题体现了平民出身的墨子的救世济民的博大爱心与情怀。②文字意:“兼相爱,交相利”之“兼”,即仁爱与功利“兼而有之”,“兼以易别”,“兼”是不分彼此、不分你我的无血缘差别、互惠互利之爱。③精神意:这一命题基本意为:古代的人道主义、人格平等、对等互报;它作为较为系统的学说,具有人本性、平等性、超越性、理智性、兼容性、开放性、实践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去发挥“兼相爱交相利”的现代意义,即在现代社会意义价值层面上,作创造性转换与引申。“兼爱”不仅是中国古典的人道主义,而且是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之基本的最佳表述。
二、创新:对墨学的创造性诠释
诚然,弥补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缺陷,不可能靠在原本意义上复兴墨学,必须走中西汇通的道路。因而《墨子》通过创造性诠释,而走向复兴也是理所当然的。“唯有依靠新中国知识界领导人物的远见和历史连续性的意识,依靠他们的机智和技巧,能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因此,新中国的责任是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这些久已被忽视了的本国学派。如果用现代哲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哲学家和哲学研究在运用思考与研究的新方法与工具感到心安理得。”(胡适:《先秦名学史》)
作为新墨学的研究者要对墨学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这将是新时代的墨学研究者所肩负着的一项艰巨的使命。这种使命要求我们对墨学的客观理解的“先见”或“前识”具有完善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潜在的辨析能力,并在运用这种“先见”与“前识”去对《墨子》进行沟通时,不可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而以预设的原则、框解去寻求材料与观点。近代墨学复兴的内在限制就恰恰是以西方为参照系来套解墨学,把墨家的观念学说当作印证西方的实例,或者证明西学在中国是“古而有之”。这样,大大地限制了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墨学,在近代文化整合与选择中的作用。
因此,如果在现代新墨学的开创中不重蹈近代墨学复兴的复辙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仅应具备现代的前瞻意识和宏阔的视野,借鉴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之相应的有价值的理论,在更新、更高的层面上,达到古代的墨学与现代哲学的“视域融合”,而且还要具备对儒、释、道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知识,以及经学训诂之学方面的知识,立足于墨家的原创性,尤其还要坚持客观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综合创新原则,去挖掘墨学的现代意义,即从历史动力系统下的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出发,观察、透视墨学,探索把其潜存的,抽象的和普遍的文化价值和具体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拓展对《墨学》原典、文本的理解与释义空间;认定墨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合一,正是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与结合,真正达到建本与创新。
(责任编辑 干春松)
本文乃华墨兴运之始。本文是中国墨家复兴运动的开端。
原引我论坛学术之胜。希望引领我们acgn里世界论坛学术运动的活跃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