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作者是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从这里看也是比较冷静的人。
但是,该怎么说呢……要打倒敌人的时候,必须同时认识到敌人的优势与劣势,所谓“知彼”。但是,这个作者还是没有看太清楚标签化之所以泛滥的,更深刻的因素。
【标签文化的盛行,是从众心理的极致表现,是娱乐至死的附属产物】其实就是作者的情感基调。
虽然这句话有其依据,但是因为把“从众心理”和“娱乐致死”这种更类似认识、意识层面的产物作为其根源,所以就使得对标签化这个现象的认识止步在了意识层面,而提出的对其解决的方式也只能是意识层面的。
下面一个评论里提的其实很好,key words。所谓标签化,直接根据是人在认识或者让别人认识一个事物时,做出一种简单的概述;或者定义一种符号,使得认识更方便。
即便是玩rpgmaker也必须不断地和符号、标签这类东西打交道,因为如果不用的话,很多东西会很麻烦。
比如,要引用一把剑(比如说1号剑),不必把剑的所有数据——名字、攻击、速度等等——全部引用过来,而只要引用一个id,告诉电脑也告诉自己:这是1号剑就足够了。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标签。
也就是说,人使用标签最直白的目的是简化认识,这点作者也认识到了。
但是,这个作者因为要探讨的是“标签化思维”,加上自己对这件事也比较痛心,所以大概忽视了标签化思维的“必要性”,而只是承认了其“优越性”。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有优越性的东西不一定是必要的,比如高级跑车有速度的优越性;但有“必要性”的东西一定有某些优越性,但却可能没有另外一些优越性。当然,两者关系相当紧密,优越性是组成必要性的基础,但必要性才是实现优越性的根据。
回到这个议题上,不是人更偏好采用标签,而是人必须采用标签才能认识一件事物。因为,任何一件事物与周遭世界都是有联系的,人要想完全认识一件事物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认识任何一件事物都约等于认识整个世界。
比如,判断一个人,一定要从“是不是可以交往”、“是不是有趣”、“多高”等等这些具体的方面来判断的,删繁就简,不会因为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可以交往”就去了解这个人的消化系统怎么样。因为这个人的消化系统好坏,与其社会表现关系极低而可以被人忽略,从而贴上“老实人”、“老油条”这类社交方面的“标签”。但是,这个人的消化好不好,与其社交表现完全无关吗?当然不是,比如肠胃较差可能经常散布有害气体……但是因为人常常忽略或者默认了这一部分,从而不再注意这部分,所以这部分就不作为关注对象了。
所以说,“标签”对于认识是有必要性的,而不仅仅是具有“加速认识的优越性”。加速可以是从1加到100,也可以是从0加速到1。前者更偏重量变,后者就是质变了。
而网络中,信息量爆炸,要认识的对象也激增,自然贴标签的行为也更加明显。标签使用越多,习惯自然越容易形成。
那么,标签化行为为何会带来判断的僵化?以及更深一步的从众?
个人观点:
贴标签是为了简化认识,降低认识成本与难度。所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又会怎么做?比如大家都知道1+1=2,然后呢?没错,很大概率是结束认识。
从具体事例来说吧。一个看手机,看完一个看下一个,里面得到的信息对这个人来说的意义,仅仅是打发时间,或者说“丰富知识”,并没有其他意义。或者说并不会根据得到的信息、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因为再创造信息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职业,也不一定是其兴趣所在。
但是,“收集信息、查看标签、得到结论、结束认识”这样的行为是会形成习惯的,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实践的机会更多,形成习惯的概率也更大。形成的习惯,也就是思维僵化的雏形,简单来说就是“放弃思考”。“放弃思考”也就是从众的基础。
再比如打游戏看攻略,看得多后就可能习惯性地打游戏前先找攻略,这样等于放弃了自己开发游戏打法的机会——类比思维僵化,也就是等于一直跟着别人的步调走——类比从众。
所以,这似乎就成了一个死循环:标签必须贴、贴标签可能形成从众,从众后贴更多的标签。
所以,呼吁人“少贴标签,自己多思考”总是会收效甚微,因为标签是必须贴的,但是自己思考往往是非必要的。人作为趋利避害的生物,至少大多数总是会向着这个方向走的。
要破解这个怪圈,一个比较根本的方法是减少信息量,使得贴标签的必要性降低、次数减少。所以主流的学者给青少年支招健全心智的时候,涉及到看手机的现象,总是会说:“少看手机多看书”。虽然老套,但原理是没错的,纸质书的信息量相对电子媒体实在少太多,更别提提供更少直接信息的运动了。
但就个人来说,要回避思想僵化的风险,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加“活动”的理由。或者说增加需求。人只有有了需求才会有必要调动自己的能动性。比如看信息,如果需求只是停留在“获取信息”上,那么这一行为自然只会是“重复劳动”。但是,如果有了别的需求,比如想要学炒股投资,就有可能专注这方面的信息,甚至学习从各种信息中收集可用信息,这样,思维自然就有了独立性。
而增加需求,最简单的方法是运动和劳动——增加物理层面的需求。或者安排超出自己目前实力的事情。
而如何给一个目前没有这么多需求的人以需求,就又要牵扯到教育、政治等等了,这就不再多说了。
站在最黑暗的地方遥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