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煮红豆汤,暖和和的。苏轼写过一首《试院煎茶》,他说水沸之时,初为蟹眼,后为鱼眼。在冰冷的厨房,观察红豆汤中的气泡,也不失为是一件有趣的事。初沸,红豆乘着上升的气泡一跃而起,倏尔再次落入锅底。些许白色的绵密气泡渐渐在锅边聚积,不一会便围拢了整个煮锅。随着持续加热,锅边泛起第二层气泡,明亮如鱼眼,气势也恰似一大群灵动的鱼群,把第一层白色的气泡赶到锅的中央。这些气泡持续发力,最终大小气泡一同鼓起,像一大颗初绽的棉桃,盈动着它的张力。转小火,这颗棉桃仿佛到了寒冬,如戳破了的气球一般,瘪窳下来。窗外的北风呼啸,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诉说着尚未结束的新春,锅中的红豆也逐渐爆开,翻出白色的内瓤,随之脱落的外皮将锅边的气泡染成红豆汤特有的红褐色。用锅铲碾压几下,汤中喧嚣的红豆化成了细微的沙粒。渐渐地,红豆汤愈显粘稠,不再是初沸时水与豆的泾渭分明。这时候,汤内气泡的力气也消耗殆尽,从汤表面绵密的气泡中挤出一席之地,明亮的气泡与绵密的气泡并驾齐驱,有如江南那纵横交错的水网。
煮豆浆时,豆浆会“假沸”。这件事,是我初中是在一本文摘杂志上看到的。我用它写入一篇应试作文,想象着煮豆浆的画面,一笔一划写进作文,再在结尾生硬地插入莫名其妙的人生道理。作文的评分并不低,但是我总是认为它缺少了什么。真实,是一个情节的一个基本要求。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它至少根基于生活的真实。豆浆的“假沸”,我未曾看过,这就是这篇作文的失败之处。无论描写得如何真实,哪个真正看过煮豆浆的人都可以轻易戳破这虚假的描写。因此,在脱离了强制写继续文的桎梏之后,我会写一些散文,它们虽然短小乏味,但却是我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字海浩浩,四万八千。我难以写出精妙绝伦的小说,那就选一些真实的文字聊以自慰吧。
₍₍(ง`ᝫ´ )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