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九世纪德国文化审查

喀秋莎 2022-4-13 6130

在十九世纪,德国的出版审查制度尽管在1848年前后有所中断,但在100年内,无论是第一帝国,还是分裂的德意诸邦,亦或是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文化审查制度表现了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反动,强权与模糊,还有鲜明的歧视。

在十九世纪末,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审查方法主要有:1.事前审查,所谓事前审查制,是指书稿、新闻稿、剧本等等书面材料出版或印刷之前,首先必须接受检察官的审查。这属于“预防性的审查”。2.事后追惩制,出版物发行以后,对其内容等进行审核和惩罚的制度。属于“禁止性审查”。这一制度在德国的废除直到1918年,也就是说,在整个十九世纪末,这一审查方法是审查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德国发生的诸多审查案例,对作者或出版商进行的惩罚,大多源自事后追惩。3.重审制,主要是对已经出版并同意发行的刊物进行重新审定。

在这三种方法下,德国的审查制度体现出以下几点的特征:一是文化审查出现了阶级性的歧视,即5%的中高产阶级所阅读的严肃文学的审查力度与广大工人阶级所喜欢的讽刺漫画戏剧等的审核力度完全不一致。很明显的是,前者的审核力度远低于后者。同样在戏剧领域,主要面向大众的普罗艺术,因为担心包含有“不道德”的因素,以及对工人阶级产生煽动力,德国政府对此进行大力审查。豪普特曼、赫尔曼·苏德曼等人的剧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遭到禁演,因为这些将对社会下层产生更大的冲击力。而那些古典作品或高雅艺术,如歌剧等等,就较少受到官方审查的关注,因为主要面对的仍然是上层阶层。

二是文化审查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虽然德国的文化审查,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加以保证和固定,但是,实际操作中,却随意性很大。这重要有如下原因造成:首先是审查制度本身的含糊性;无论是帝国发布的《出版法》,还是后来对社会主义、天主教刊物的限制法令,使用的词汇,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其次是审查官因素导致审查制度含糊不清;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文化形式的拓展,文化审查的忙碌任务使审查官们疲于奔命,文化审查的松紧程度不一。同时,当时的审查官,也经常抱怨说,不清楚审查的具体尺度,从而导致迷失方向。因为审查官同样隶属于帝国官员,如果审查力度过轻将受到撤换。最后,德国的专制统治传统,使审查制度实行时,往往存在人治凌驾法治的情况。德国的专制传统,使得皇帝的命令高于法令。苏德曼的剧作《罪恶的尽头》在被禁后,他提出了重审,在重审之后解除了禁令,但是当此事传入皇帝耳中,仅仅因为皇帝本身的好恶,这部剧就继续被禁了。

当然,太阳底下无新事。一个富有强大集权力的中央政府,如果再配有一个保守、落后、低效的文化审核,那么毋庸置疑,必然是文化荒漠的一个必要条件,一如同当时的普鲁士和德意志,即使出现了思想巨匠,但是大众化文学却一塌糊涂。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不能说要完全脱离文化审核;但是,这不是胡乱审核的理由,德国审核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充斥着政治因素,充斥着暧昧不明和一刀切。也就是说,在一个产业内,由于暧昧不明的审核标准和高度集中的权利,导致从业者的任意的作品都冒着极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能催生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呢。诚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然而,代价也是惨重,也当然,所有的代价都是行业和普通人承担,5%的人所需要的严肃文学是无需审查的,德意志审查中,上下层娱乐方式的完全剥离也是导致糟糕审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此情况下,无法与底层居民共情的德意志统治者是不可能制定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制度,因为审查是他们所拥有的用于耀武扬威的权力,这种是德意志文化的悲剧。

要清楚的了解,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文化,也是经济。所以可悲的是,在一个文化相对保守的德意志,移风易俗的改革阻力事实上是不亚于德意志统一的,相比于革除掉对色情、暴力、血腥的完全反对,建立一个对这些欲望的客观承认和疏导,文化产业的所带来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改革是漫长的,又因为德意志的官僚主义,让即使是希望改变现状的人也不断遭受挫折和掣肘。因此,对于德意志来说,建立一个精细、科学的审核制度是极其困难的。

在《1984》中,奥威尔害怕我们的精神文化毁于我们所恐惧的东西,会因为严酷的政治审查而寸草不生;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荒废于我们喜爱的东西,会因为太多的分散而芜杂不堪;现在来看,两种悲剧甚至是可以同时产生的。

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那么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时代呢?“一切都在收到审视。人们被审查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眼睛,审时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真正价值。”

原文链接:https://bgm.tv/blog/309456

我在上班,别发骚图了。
最新回复 (0)
    • ACG里世界
      2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