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祭奠革命烈士

喀秋莎 2020-4-4 6305

    清明,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指华人传统会一家团聚共度的四个节日,故称中国四大节日之一。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此,清明节总是落在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中国民间故事中,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一日乏食,饥馑非常,随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恢复精神,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万分。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晋文公醒悟,亲自去请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灭了之后,人们才看见介之推背着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母子皆亡。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者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即源于此。后来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死于回禄之灾,下令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


    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


    传统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相距甚近,为了方便,往往连续假期,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清明本无太多文化内涵,而寒食、上巳则传统丰厚,三相结合,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古代,清明还不如寒食节(现在已与清明合并度过)重要。寒食节主要节俗为扫墓、踏青、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备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扫墓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据说宋代朝廷规定,各地祭坟扫墓,以清明节为主。扫墓,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水边散步、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清明节吸纳了此二节庆的仪式,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大节日,清明节与端午、春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族四大传统节日。寒食的习俗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保存于清明节中。南台湾部分地方、韩国仍举行寒食节。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只在清明时举行。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有些地方则把上巳节也当成清明节,称作小清明。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附近进行扫墓、祭祖、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或107天,寒食节的后一或两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但民间对于扫墓这事,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甚至是“前半个月、后半个月”等各种说法,故在这十八至三十日之间均属扫墓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民族扫墓节”。


    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祭祀,与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或许正是因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植树、采花、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赠画蛋、吃春卷、青团、青草粿、红藕等等。《论语》中曾皙说:希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清明是一个男欢女爱的节日。根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认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男男女女谈情说爱的季节。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时节,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感激祖先、感谢生活、在野外谈情说爱的节日。《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清明上河图。


    今天喀秋莎和一个高中同学一起去当地的革命烈士公墓祭奠了革命烈士。

    大家可曾思考过,大家在清明节为什么要烧纸钱,要扫墓,难道是为了取悦祖宗的在天之灵吗?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老人,其实大多数国人是不信鬼神。不管是个人的祭祀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做给活人看的;一个家族可以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来提高宗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也是如此,通过对革命先烈的追颂来强化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国家其实是一个非常虚无缥缈的概念,一群人在一起,因为共同的观念进行生产和合作,便成了国家。这种观念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理想。所以说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只要你把年轻人心里关于国家的认同感破坏掉,你就成功挖掉了这个国家的根基。台湾的年轻人为什么精日,为什么想做日本人,就是日本对台湾五十年殖民统治的成功之处。苏联也是这样,我经常在网上和线下和俄罗斯的年轻人进行交流,他们对苏联的认同感甚至比不上沙俄,就像我们看待民国那样,反而是那些四十岁以上的大爷大妈,感情更加丰富。

    社会主义国家反而是一种新的概念,现在国家的主体一般都是民族而我国和苏联的主体是阶级,民族国家的概念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而阶级国家的概念只有不到一百年。

    事实上,中国到底是阶级国家还是民族国家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喀秋莎就好奇了,民族矛盾真的这么强烈吗。我可能几十年都不会被卖切糕的维吾尔大叔或者卖拉面的回族大叔宰客,但是我的老板对我的剥削和压迫是无时无刻的。现代人每时每刻都在住房、医疗和教育的三座大山下,而哪一个是民族矛盾,都是阶级矛盾?甚至现在炒热的黑人问题,我怀疑都是转移阶级矛盾的障眼法。希特勒说德国人的失败是因为犹太人的出卖,问题来了,克虏伯这些日耳曼的资本家就没有薅本国人羊毛了?

    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時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厯

次鬥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体會議建立


我在上班,别发骚图了。
最新回复 (1)
  • 喀秋莎 2020-4-4
    1 2
    薛定谔 完了,自从以前看了一些帖子,总感觉喀秋莎在最后会搞些黄色。。。。
    喀秋莎是正经人。
    我在上班,别发骚图了。
    • ACG里世界
      3
          
返回
发新帖